推薦:張家界導游網(wǎng) 官網(wǎng)認證微博開通 >>>
三、三點建議。
(一)“吊腳樓風格現(xiàn)代建筑”不能僅僅限于老城區(qū),而應確立為整個城市建筑的主體風格。
從4月中旬的全市城市工作會議上獲悉,市政府已明確老城區(qū)的主體建筑風格為本土民族風格。能旗幟鮮明地走出這一步,真是可喜可賀。但是僅僅局限于老城區(qū)顯然還不夠,我們鄭重建議通過城市《總規(guī)》、城市建筑風貌規(guī)劃等法規(guī)手段,把“吊腳樓風格現(xiàn)代建筑”確立為整個城市建筑的主體風格。
理由一: 2007年“四·一講話”中,省委書記之所以提出張家界要以土家吊腳樓作為整個城市(而不只是老城區(qū))建筑的主格調,完全是站在世界旅游的座標系上審時度勢,從張家界的實際出發(fā)而確立的科學選擇。只有深刻領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良苦用心和高瞻遠矚,才能掙脫習慣力量的羈絆,必要時甚至要力排眾議。小明市長談過一個很好的觀點:“建筑風格就是要搞‘千篇一律’,才能形成規(guī)模效應,形成特色。”單獨一朵油菜花也許不怎么漂亮,但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就耀眼得非常漂亮了,就可以辦菜花節(jié)了。個中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理由二:老城區(qū)“穿衣戴帽”遠比在新城區(qū)建新房子要難得多。既然“新版吊腳樓”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就只需通過城市《總規(guī)》及城市建筑風貌規(guī)劃給予相應規(guī)定就可以了;既然舊建筑都要花費數(shù)倍的氣力去改造成吊腳樓風格,新建筑卻又去重蹈“千城一面”的舊轍,豈不是瞎折騰!這個主體風格問題不解決好,勢必造成理念上與操作上的混亂,城市建筑的整體風貌又將在新一輪建設中”煮夾生飯‘‘,給弄得非驢非馬,城市視覺形象的提升和改善又將大打折扣!以新近設計的那些標志性建筑體育館啊、博物館啊為例,沒有一處是本土民族建筑風格的。堂堂中國美術館都是民族式建筑,未必我們一個市博物館就做不來本土民族特色么?這固然是設計單位不懂吊腳樓風格所致,但恐怕與職能部門這根弦繃得不緊、把關不慎也不無關系吧?一不留神,我們的“新版吊腳樓”就痛失了一個得以充分展示其特殊魅力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標志性建筑的機會!
理由三:國內外確也不乏老城區(qū)為地方特色建筑、新城區(qū)為高樓大廈式的現(xiàn)代建筑的例子,同類旅游城市中如麗江、黃山即是如此。然而我們張家界人本來就有敢為天下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除了引為自豪的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誕生地、列入中國第一批世界自然遺產和中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等標志性事件,我們還創(chuàng)造了中國旅游第一漂、中國旅游第一股、世界上第一個以森林保護為主題的國際性旅游節(jié)慶活動“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jié)”、我國第一部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的地方性法規(guī)《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在全國地級市中最早啟動生態(tài)市創(chuàng)建,等等。那么我們憑什么非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為什么就不能開風氣之先,大手筆將老城新城一并以吊腳樓現(xiàn)代建筑作為主體風格,從而成為老城新城都是統(tǒng)一于民族風格建筑的“中國第一城”呢?據(jù)我所知,國內目前尚無一個城市的新老城區(qū),統(tǒng)一到一種地域民族的建筑風格之下。既然省委書記要求我們這樣做,已有的技術儲備又完全可以這么做,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又來一次敢為天下先。我們一旦做了,理所當然就是“中國第一家”,理所當然就是“中國第一城”!
(二)要組織力量著手吊腳樓元素符號的提煉、界定和規(guī)范化工作,以及吊腳樓風格現(xiàn)代建筑的技術攻關工作。
伯俊書記曾提出過“民族文化與城市建設對接”的思路,幾天前我又聽小明市長談到“文化落地”的觀點,應該說這都是解決我們城市缺乏特色和個性問題的靈丹妙方。將吊腳樓元素符號運用于城市建筑,恰恰是開了“對接”和“落地”之先河,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在已有的實踐與探索中,有經驗值得總結,有教益值得汲取。建議政府組織力量,著手相應的提煉、界定和規(guī)范化工作。一是借此優(yōu)選出最佳方案,二是使得推廣應用時有章可循和有章必循。此外,針對運用過程中的一些高難度的技術難點、焦點,建議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借以不斷提升“新版吊腳樓”的整體水準,同時避免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事情發(fā)生。
(三)確立并致力體現(xiàn)小城、山城特色,以營造與“新版吊腳樓”這一主體建筑風格相協(xié)調的環(huán)境氛圍。
穿城而過的澧水兩岸,系狹長河谷地貌,雄峙南岸的天門山、崇山,綿亙北岸的福德山、臥虎山,以及五子坡、回龍崗等自然山體,或已融進城區(qū),或是城區(qū)的天然屏風,山環(huán)水繞、畫山繡水所構成的“湘西北山區(qū)小城”,是對中心城區(qū)地理風貌的基本認知。歐洲眾多城市,如巴黎的老城區(qū),面積相當于張家界中心城區(qū)的數(shù)十倍,基本上是五層樓左右;其他如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等,莫不如此;更不用說阿爾卑斯山脈公路沿線的那些山地城市了,全是紅瓦白墻、藍瓦白墻之類的特色建筑,都在三五層左右,一種風格到底,所造成的視覺沖擊和審美愉悅,實在是嘆為觀止。張家界這樣一個山區(qū)小城,即便是出于節(jié)約地力的考慮,也應以多層、小高層為主。如若整個城市一味搞高層建筑,則勢必影響和破壞“顯山露水”,勢必影響和破壞張家界“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特質”,影響和破壞以吊腳樓風格現(xiàn)代建筑作為城市主體風格的氛圍和韻味。即以“水榭花都”為例,建筑本身就缺乏美感,又高高橫立在臨水地段,嚴重影響視覺,早已引起人們的普遍不滿。
總之,中心城區(qū)建筑主體風格的確立,絕不只是技術問題、方法問題,而是事關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設領域是否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的原則問題?;仡櫤头此贾行某菂^(qū)建設走過的道路,竊以為有幾著棋沒有下好,有悖于科學發(fā)展的思想理念。一是建市之初在城市布局上的決策失誤;二是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整體滯后,南莊坪等處低層次的新城區(qū)建設,以及較長時間里愈演愈烈的違章建筑問題,都與此有關;三是以摧毀城市歷史文脈為代價的大拆大建式的低層次的舊城改造;四是建筑風格上“千城一面”,準生了一大批無特色可言的平庸建筑乃至垃圾建筑。所以衷心希望市委、市政府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通過科學決策,審慎、果斷地下好城市建筑主體風格這一著關鍵棋,剩下來的事情便是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屆接著一屆干,這樣,我們的特色城市建設就有希望了,我們的旅游城市實現(xiàn)城市旅游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