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張家界導(dǎo)游網(wǎng) 官網(wǎng)認(rèn)證微博開通 >>>
“石鼓江山錦繡華”,這是詩人對石鼓江山的贊美,倘若你能親臨其境,必定會使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覺得這詩句還遠(yuǎn)沒有體現(xiàn)石鼓江山的風(fēng)貌。 石鼓位于衡陽市北,海拔69米,面積約四千平方米,雖不象匡廬“躍上蔥蘢四百旋”那樣高大,卻有“一山飛峙大江邊”那樣奇崛突兀;也不象七星巖“削玉辰峰窗外列”那樣磅礴,卻有“仙洞危樓半出林”那樣深邃,其山勢之險(xiǎn),水色之秀,實(shí)為天下名山勝水中不可多得之景觀。 蒸水環(huán)其右,從邵陽緩緩而來,湘水挹其左,從零陵滔滔而來,耒水橫其前,從郴州滾滾而來,三水匯合 ,浩浩蕩蕩,直下洞庭。而石鼓正當(dāng)其沖,不懼馮夷之威,力敵陽侯之怒,橫截江流,泰然若素,此乃石鼓千古之奇觀。
春冬四季,其景觀則各有異趣:春則日穿柳岸,浪舞潮歌;夏則霧鎖板橋,綠影浮紅;秋則水天一色,陽鳥高翔;冬則銀裝素裹,寒江獨(dú)釣。來雁珠暉,雙塔列其前,岳屏回雁,兩峰挹其后,衡岳峙其西北,五嶺橫其東南,鐘三湘之秀氣,極四時(shí)之奇觀,正如宋范成大在《石鼓山記》中所寫:“石鼓大踞要會,大約如春秋霸王會諸侯勤王,蒸湘如兄弟國奔命來會,稟命載書,事同軌以朝宗。蓋其形勢如此。”唐柳宗元贊為“水碧無塵埃。”宋朱熹譽(yù)為“江流環(huán)帶,最為一郡佳處。”元黃青老,則稱為“回廊亭淵、遠(yuǎn)嶂森列,樓閣如在虛空中,蓋湖南之第一勝地也。”明徐霞客在周游天下后,登上石鼓,感到分外新奇,他認(rèn)為石鼓兼具“滕王閣、黃鶴樓”諸名勝之優(yōu)越,“非吉安白鷺之可比。” 石鼓之名,得自何時(shí),遠(yuǎn)不可稽。一說,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如《水經(jīng)注》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另一說,是因它三面環(huán)水,水浪擊石,其聲如鼓。不論觀其形,循其聲,或二說俱備,然而縱觀全貌不過拳拳一石,石鼓之名何以遠(yuǎn)播,永葆其錦繡般的年華呢?從《水經(jīng)注》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載于史冊。由一個(gè)無須裝飾、無須雕琢的自然勝景而變?yōu)槊鹛煜碌奈幕瘎俚貏t是漢以后的事。
漢唐以來,代代相傳,名賢相繼,留下了多少芳蹤,匯集了多少軼事!最初相傳為漢武侯諸葛亮督賦之處。衡陽人民為了追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就在石鼓山左建立了“武侯祠”以供祀享。地以人傳,于是石鼓之名大振。山川之靈秀,前賢之遺跡,芳聲永駐,銘于無疆。特別是韓愈寫的《合江亭》詩:“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渺空闊,綠凈不可唾……”,視為絕唱,使石鼓為之增輝,山河為之添色。詩人文士,步韻而和者,代不乏人。收集在《清泉縣志》和《衡州府志》中的就有十余首。后人又名“合江亭”為“綠凈閣”,以取其“千古留絕唱,綠凈不可唾”之意。
宋至道三年(997)衡陽郡人李士真創(chuàng)建書院,景佑二年(公元1035),欽賜“石鼓書院”匾額,與當(dāng)時(shí)的嵩陽書院、白鹿書院齊名,稱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集孔孟學(xué)說之大成的理學(xué)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講學(xué),使石鼓又空前為之一振。還有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軍事家、詞人辛棄疾,思想家王夫之等分別到此游覽或講學(xué),并吟成不朽的詩篇,鐫出不可磨滅的碑記,詳盡生動地描繪了石鼓的形勝。 如今進(jìn)入大門,在一塊長方形的草坪右側(cè),豎立著一面高二米、直徑為一點(diǎn)六米的大石鼓雕塑,象征著石鼓的形勝。登上山頂,是寬闊的花圃,繞以力曲回廊、亭閣,環(huán)山懸崖處,也配置了鐵木欄桿。在大觀樓舊址上下,重建了合江亭,復(fù)興了綠凈閣,碧瓦琉璃,飛閣連云,雕梁畫棟,流丹溢彩。如果置身在亭閣中,無塵囂之聲躁耳,無污濁之氣摳心。正如古人一首詩所說:“石鼓真清似鏡中,亭臺漣漪畫橋東。”怪不得古人以此為讀書勝地。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